2017年12月13日 星期三

1416論語《憲問第十四》

1416論語《憲問第十四》
子曰:「晉文公(名重耳),譎(音決,詭詐)而不正,齊桓公(名小白)正而不譎。」

◎晉文公伐衛以陰謀取勝(假道於衞,反而侵略衛國),故夫子評他詭詐而不正直。桓公伐楚,仗義執言,正直而不詭詐。

【本章重點】
夫子論春秋五霸中,晉文公與齊桓公二君的個性,與齊、晉的稱霸過程來論二者之正、譎。

《補充資料》
*晉文公與齊桓公皆諸侯盟主,攘夷狄以尊周室。
*二者即位後的表現也有不同:齊桓公~採管仲計策匡扶弱小、抵禦異族(戎、荊蠻夷)的入侵,故孔子說:「微管仲,吾其被髮左衽矣」,這就是攘夷之功。周室有亂,齊國聯合諸國匡復周室,迎周天子回洛陽。周天子於「葵丘之盟」時欲優禮之,令其不必遵照周禮下拜受賜,但桓公為示尊周,婉拒這項優遇,仍舊下拜。此舉讓天下知道即使霸主仍須尊重周天子,因而對周王室不敢無禮,而達到「尊王」的目的。是以孔子讚其「正而不譎」。

*晉文公即位後在賢臣趙衰、狐偃等人輔佐下,從事富國強兵的改革,為洩私憤與秦國聯軍攻打鄰近曾對他無禮的曹、鄭二小國,以樹立強國威信。周室發生王子帶之亂,周襄王逃亡他國,晉國聯合諸國軍隊打敗王子帶,迎周襄王復位。襄王賞賜部分土地以示酬謝;在城濮與南方最大霸權-楚國交戰,並將之打敗,暫時阻卻了楚國北進圖霸的野心。城濮之戰後,晉國大會諸侯於踐土(踐土之盟),確立晉國的霸業。但與楚國一戰,是為了爭奪對鄰近小國的宗主權,並非真心是為「攘夷」而戰;迎周襄王回洛陽後,還接受周天子割讓土地的酬謝,與齊桓公相比,顯得唯利是圖。是以孔子評他「譎而不正」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